Skip to Content

民眾健康新知

藥量減半 不等於兒童劑量(轉載自蘋果日報)

現代人生活忙碌,即使健保看診便宜,仍有不少人選擇吃成藥,節省候診時間,部分家長甚至將自己服用的成藥劑量減半餵兒童,認為可達同樣治療效果。藥師許嘉芬提醒,兒童服藥劑量視年齡與體重不同而有比例差別,並非一律減半劑量服用,購買時應諮詢藥師,避免藥物過量而中毒。
常發生在隔代教養
藥師許嘉芬表示,類似案例常發生在隔代教養家庭,長輩們吃藥時多未參考用藥指示,部分家長甚至連醫師開給小孩的感冒藥水也餵服半罐,超出應有劑量,易造成藥物中毒,出現體溫降低、活動力下降等症狀,宜避免。另也提醒家長,托嬰時應告知長輩或保母正確藥物用法,避免過量。
關於兒童用藥常見錯誤,許嘉芬進一步補充,許多家長會將藥錠磨粉加入牛奶讓幼兒服下,但像感冒常服用抗生素,加入牛奶後會結合成大分子,藥性不易吸收,影響治療成效;且小孩若吐奶,將難以計算應補吃的藥量,也有部分是喝了帶苦味的牛奶後,產生排斥心理,不再喝奶。家長如擔心小孩無法吞藥錠,看診時應告知醫師,改開藥水取代。
 

老人愛吃藥!? 健保IC卡可把關 (轉載自健康醫療網)

(健康醫療網/關嘉慶報導)高齡化社會來臨,對於老人就醫問題,民間團體呼籲健保局與衛生署應建構友善的老人就醫環境,並應強制醫師在健保卡中寫入處方;健保局表示,目前健保IC卡中已能註記60筆用藥及檢查資料,並會定期做分析,若有重複,則會進行核減,以保障民眾用藥安全。
 

 
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與民間監督健保聯盟認為,衛生署與健保局長期以來未能重視老人健康與照護,任由慢性病老人成為醫院的金雞母,不但毫無對策,甚至污名化老人為「愛吃藥」與「愛逛醫院」的族群。
 

 
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分析文獻發現,老人重複用藥量是一般人的5倍、20%老人每日用藥5種以上、吃錯藥又比一般人機率多7倍,吃錯時間及發生藥物交互作用機率比一般人多2.5倍。
 

 
督保盟並表示,健保IC卡上端管控不良,形成處方上的浪費,後端調劑又無法揪出重複用藥品項,才進一步需要多花一筆費用在藥事居家訪視上面,全然無助於預防老人危險用藥。
 

 

BMI值25至30/胖得恰恰好 活得比較久 (轉載自自由電子報)

嚴重超重者 死亡率仍高
〔編譯陳維真/綜合報導〕美國新研究指出,體態豐腴的人活得比瘦子還要久。不過,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拋開新年度的減肥計畫,毫無節制的大吃,因為體重嚴重超重的人死亡率仍較高,而且就算死亡率不增加,過重還是會導致糖尿病等與肥胖有關的疾病發生。
這項研究由美國疾病管制中心(CDC)主持,分析了97份研究報告中身體質量指數(BMI)與死亡率的關係,研究對象近300萬人。報告刊登於2日出刊的「美國醫學會期刊」(JAMA),是目前最新、規模最大的肥胖研究,更對所謂的「肥胖弔詭」提供了新的說明。之前的研究曾指出,有心臟病、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者,如果胖一點會活得比較久。
該研究指出,體重介於過重到輕度肥胖者(BMI25至30之間),死亡率比一般體重者(BMI18.5至25之間)少了6%。BMI介於30至35的中度肥胖者死亡率比一般體重者少了5%,由於比率差異過小,在統計學上意義不大。不過重度肥胖者(BMI超過35)死亡率比體重正常者多了29%。

想壯陽坊間亂買藥 當心男性雄風不再 (轉載自自由電子報)

 
文/陳煜
曾有一名男性患者私自購買號稱可壯陽的中藥服用,一開始還覺得效用不錯,沒想到居然造成持續性勃起,最後患者只好帶著藥物來到醫院求助,經過檢驗,發現所謂的中藥,裡面其實含有過高劑量的西藥成分「PDE5抑制劑」,使得他從原本輕微的勃起功能障礙,變成嚴重性的不舉,真是得不償失。
◎坊間常聽到的不舉、不硬,這些其實就是指「勃起功能障礙」,判斷是否有勃起功能障礙,以下簡單的方式可自我測量:
●第一級:變大但不硬(如蒟蒻)。
●第二級:硬,但硬度不足以插入(如已去皮的香蕉)。
●第三級:硬度夠插入,但不完全硬(如連外皮的香蕉)。
●第四級:完全硬而堅(如小黃瓜)。
男性如果低於第三級,建議應向醫師求診,醫師將針對不同患者提出適合的治療方式。
目前最普遍的診治方式就是口服藥物治療,市面上,衛生署通過合格的口服藥物,都是要憑處方箋至藥局領取購買,千萬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,以免買到假藥,服用後造成以下影響:
●雖含有效成分,但因製作過程不良,且劑量不明,使得症狀更嚴重。
●添加如興奮劑、利尿劑、類原料、中西藥混雜等成分,不僅有劑量的風險,也可能因為藥物交互作用而產生其他副作用。

妙齡女亂吃減肥藥 腎衰竭險洗腎(轉載至台灣更生報)

台北市萬芳醫院今天表示,一名年輕女性因亂吃減肥藥,就醫檢查竟發現罹患慢性腎衰竭,幸經治療才不需洗腎。
腎臟內科醫師陳彥成表示,這名年約25歲病患自行到藥局買減肥藥,每日服用3次歷時約半年,突然出現噁心、頭暈症狀,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慢性腎衰竭。
陳彥成指出,由於這名女病患本身血壓高,加上減肥藥含有利尿劑、抗組織胺、緩瀉劑及治療氣喘藥物等成分,吃多會造成腎功能病變,幸好經過治療後,部分腎臟功能已恢復,而不需終生洗腎。
他表示,腎臟病末期會因腎臟無法排出身上血液中的毒素,造成自身中毒死亡;或因無法排出身上多餘水分而水腫,因此腎臟若受傷而無法運作時,身體每個器官都會受影響。
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,目前台灣罹患腎臟疾病約200萬人,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為9.8%~11.9%,慢性腎臟病通常症狀不明顯,大約80%至90%的病人未被診斷出。
陳彥成指出,有家族腎臟病史、糖尿病患者、高血壓患者、痛風患者、藥物濫用、蛋白尿患者、抽煙、過於肥胖者或65歲以上老年人,都是腎臟病的高危險群。
 

訂閱文章